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时间:2024-07-07 01:17:2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3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15号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经2009年5月2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9月1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同时废止。

二〇〇九年七月三日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及时准确查清事故原因,严格追究事故责任,防止和减少同类事故重复发生,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含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检验检测活动中发生的特种设备事故,其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特种设备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县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特种设备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四条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提出处理和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特种设备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

  对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 事故定义、分级和界定

  第六条 本规定所称特种设备事故,是指因特种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含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检验检测活动中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种设备严重损坏或者中断运行、人员滞留、人员转移等突发事件。

  第七条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特种设备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第八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特种设备事故:

  (一)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引发的;

  (二)通过人为破坏或者利用特种设备等方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自杀的;

  (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因劳动保护措施缺失或者保护不当而发生坠落、中毒、窒息等情形的。

  第九条 因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引发的与特种设备相关的事故,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经调查,该事故的发生与特种设备本身或者相关作业人员无关的,不作为特种设备事故。

  非承压锅炉、非压力容器发生事故,不属于特种设备事故。但经本级人民政府指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参照本规定组织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的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在其安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不属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调查处理的特种设备事故。

  第三章 事故报告

  第十条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报告;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的县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的县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接到事故报告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尽快核实有关情况,依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报告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至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对于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由国家质检总局报告国务院并通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对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接到事故报告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时通报同级有关部门。

  对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事故发生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做好事故调查处理的相关配合工作。

  第十二条 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概况以及特种设备种类;

  (二)事故发生初步情况,包括事故简要经过、现场破坏情况、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和涉险人数、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确定的事故等级、初步判断的事故原因;

  (三)已经采取的措施;

  (四)报告人姓名、联系电话;

  (五)其他有必要报告的情况。

  第十三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逐级报告事故情况,应当采用传真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快报,并在发送传真或者电子邮件后予以电话确认。

  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采用电话方式报告事故情况,但应当在24小时内补报文字材料。

  第十四条 报告事故后出现新情况的,以及对事故情况尚未报告清楚的,应当及时逐级续报。

  续报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单位详细情况、事故详细经过、设备失效形式和损坏程度、事故伤亡或者涉险人数变化情况、直接经济损失、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有必要报告的情况等。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有关单位应当在发生变化的当日及时补报或者续报。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的分工,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六条 对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作为特种设备相关事故信息予以收集,并参照本规定逐级上报直至国家质检总局。

  第十七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应急值班制度,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事故举报。

  第四章 事故调查

  第十八条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及其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及时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事故调查做好准备;必要时,应当对设备、场地、资料进行封存,由专人看管。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负责移动的单位或者相关人员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有条件的,应当现场制作视听资料。

  事故调查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事故相关设备,不得毁灭相关资料、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

  第十九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经现场初步判断,发现不属于或者无法确定为特种设备事故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或者委托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条 依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特种设备事故分别由以下部门组织调查:

  (一)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二)重大事故由国家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三)较大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四)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根据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需要,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依法提请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派员参加事故调查。

  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将事故调查组的组成情况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条 根据事故发生情况,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派员指导下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因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的,依照规定应当由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调查的,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会同本级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派员指导下级部门继续进行事故调查。

  第二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特种设备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与事故发生单位及相关人员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人担任。

  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事故调查;所聘请的专家应当具备5年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生产、检验检测或者科研教学工作经验。设区的市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根据事故调查的需要,组建特种设备事故调查专家库。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可以内设管理组、技术组、综合组,分别承担管理原因调查、技术原因调查、综合协调等工作。

  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清事故发生前的特种设备状况;

  (二)查明事故经过、人员伤亡、特种设备损坏、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其他后果;

  (三)分析事故原因;

  (四)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

  (五)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提出防范事故发生和整改措施的建议;

  (七)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遵守相关秘密规定。

  在事故调查期间,未经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参与事故调查、技术鉴定、损失评估等有关人员不得擅自泄露有关事故信息。

  第二十五条 对无重大社会影响、无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明晰的特种设备事故,事故调查工作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在负责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商同级有关部门,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后,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单独进行调查。

  第二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可以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技术机构或者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接受委托的技术机构或者专家应当出具技术鉴定报告,并对其结论负责。

  第二十七条 事故调查组认为需要对特种设备事故进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可以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

  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身伤亡所支出的费用、财产损失价值、应急救援费用、善后处理费用。

  接受委托的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对其结论负责。

  第二十八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并应当如实提供特种设备及事故相关的情况或者资料,回答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对所提供情况的真实性负责。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或者资料。

  第二十九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查明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根据对事故发生的影响程度认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第三十条 事故调查组根据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判定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

  事故调查组根据当事人行为与特种设备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在特种设备事故中的影响程度,认定当事人所负的责任。当事人所负的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当事人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证据、未及时报告事故等,致使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第三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向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情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程度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有关证据材料。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经事故调查组全体成员签字。事故调查组成员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交个人签名的书面材料,附在事故调查报告内。

  第三十二条 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结束。特殊情况下,经负责组织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事故调查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技术鉴定时间不计入调查期限。

  因事故抢险救灾无法进行事故现场勘察的,事故调查期限从具备现场勘察条件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三条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商有关部门和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事故处理

  第三十四条 依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其事故调查报告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复,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其事故调查报告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复,并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事故调查,事故调查报告的批复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接到批复之日起10日内,将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意见主送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送达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并抄送参加事故调查的有关部门和单位。

  第三十六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

  第三十七条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落实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事故发生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事故责任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情况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向社会公布,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的事故的调查处理情况由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 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由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立档永久保存。

  立档保存的材料包括现场勘察笔录、技术鉴定报告、重大技术问题鉴定结论和检测检验报告、尸检报告、调查笔录、物证和证人证言、直接经济损失文件、相关图纸、视听资料、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批复文件等。

  第四十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接到事故调查报告批复之日起30日内撰写事故结案报告,并逐级上报直至国家质检总局。

  上报事故结案报告,应当同时附事故档案副本或者复印件。

  第四十一条 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事故原因对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评估;需要制定或者修订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上级部门提请制定或者修订。

  第四十二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特种设备事故的情况、特点、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特种设备的管理和技术特点、事故情况,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第四十三条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在每月25日前和每年12月25日前,将所辖区域本月、本年特种设备事故情况、结案批复情况及相关信息,以书面方式上报至国家质检总局。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发生特种设备特别重大事故,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和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发生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及其以下等级事故的,依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和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未构成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处以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二)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或者资料的;

  (三)阻挠、干涉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所涉及的事故报告、调查协调、统计分析等具体工作,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委托相关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机构承担。

  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特定产品进口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已废止)

国家经贸委、 等


关于印发《特定产品进口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1994年1月12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外经贸委(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广东海关分署、各直属海关:
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特定产品进口管理实施细则》,自1994年1月12日起施行。1994年1月12日前,各机电进口管理机构签发的进口证明,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但不再延期,过期作废。

附件一:特定产品进口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暂行办法》,为了做好特定产品的进口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对国内已开发或引进生产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需要加速发展的机电产品,列入特定产品目录(见附件一)。
第三条 特定产品目录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有关部门每年作定期调整并公布。
第四条 进口特定产品,主要采用国际招标方式采购。规定必须招标或进口单位选用招标方式的,进口单位可自主选择经国家批准的具有国际招标业务经营权的企业进行招标。其他产品报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机电进出口办)进行审批。
必须招标的产品由国家机电进出口办商有关部门研究确定。
第五条 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负责组织招标事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地区、部门机电进口机构)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招标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国家机电进出口办负责对招标中的重大争议问题进行协调。
第六条 进口特定产品,进口单位需填写《机电产品进口申请表》(见附件二)一式二份,由地区、部门机电进口机构转报国家机电进出口办。
对规定招标产品,进口单位在办理进口手续时需出具国际招标中标证明。
第七条 国家机电进出口办在接到进口申请表后,在十个工作日内审批并发给《机电产品进口证明》(见附件三)。需要延长时间的,要在十个工作日内向进口单位说明理由和需延长的时间。
第八条 国家对某些产品的进口有专门要求的(如无线电发射设备、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等),进口单位需附有关批准文件。
第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华侨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投资企业为内销而进口的特定产品,境外来料和进料加工进口的生产用特定产品,租赁贸易和补偿贸易进口的特定产品,依照本细则办理。
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用于生产返销产品的特定产品由海关监管。
第十条 属经济贸易往来关系赠送和我国驻外机构及境外施工现场调回的特定产品,依照本细则办理。
第十一条 进口特定产品的成套散件或零部件每套价格总和达到同型号产品整机价格的60%及以上的,视为构成整机特征,依照本细则有关条款办理。
第十二条 《机电产品进口证明》的有效期为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到货有效。在有效期内需要更改品种规格、数量、金额(实际用汇超过原定用汇10%及以上者)或延长有效期的,进口单位需到原审批机关办理更改或延期手续,并加盖发证专用章。
第十三条 进口特定产品需在领取《机电产品进口证明》后,方可对外签约、购汇;海关一律凭国家机电进出口办签发的机电产品进口证明验放。
第十四条 本细则由国家机电进出口办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细则自1994年1月12日起执行。

附件二:特定产品目录
序号 商品名称 商品编号
001 船用柴油机 84081000
002 功率37千瓦(50匹马力)及以下柴油机 84089092
003 电动潜油泵及潜水电泵 84136000
004 真空泵 84141000
005 离心通风机 84145990
006 二氧化碳压缩机 84148090
007 制氧机 84196000
008 压滤机及真空过滤机 84212900
009 液体灌装设备及包装机 84223010
010 电子轨道衡 84238900
011 船用液压锚机、液压绞车及液压舵机 84253900
012 斗式提升机 84254990
013 装卸船机 84261100
014 铝电解多功能联合机组 84261200
015 塔式起重机 84262000
016 多用途门机 84263000
017 轮胎式起重机和集装箱正面吊 84264100
018 履带式起重机 84264900
019 船用液压起货机 84269900
020 集装箱叉车及普通内燃叉车 84272000
021 货梯及载客电梯 84281010
84281090
022 自动扶梯 84284000
023 推土机 84291110
84291190
024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84292010
025 震动式压路机 84294011
84294019
026 轮式装载机 84295100
027 挖掘机 84295200
84295900
028 截煤机、凿岩机、隧道掘进机及矿用牙轮钻机 84303100
84303900
029 陆用石油钻机 84304111
84304119
030 低比压履带式海滩石油作业车 84304119
031 履带式行走钻机 84304129
032 矿用电铲 84305090
033 联合收割机 84335100
034 糕点生产线 84381000
035 造纸制浆设备 84391000
84392000
84393000
036 瓦楞柢板(箱)生产设备 84413000
037 纸浆模塑生产设备 84414000
038 纸塑铝复合罐及软包装生产设备 84418000
039 激光照排系统 84421000
040 胶印机 84431100
84431900
041 平网印花机 84435000
042 涤纶条丝纺丝机 84440000
043 涤纶弹力丝机 84440000
044 多区段拉断制条机 84440000
045 清梳联合机 84451100
046 精梳机 84451200
047 自动络筒机 84454000
048 整经机 84459000
049 喷水织机及喷气织机 84463010
050 剑杆织机 84463020
051 片梭织机 84463090
052 电脑绣花机 84479020
053 长环蒸化机 84514000
054 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及常温常压染色机 84514000
055 非家用缝纫机 84522100
056 不带电脑的工业平缝机及三线包缝机 84522900
057 连续铸钢机 84543000
058 热连板轧机 84552100
059 数控电加工机床 84563000
060 等离子、火焰切割机 84569000
061 加工中心 84571000
062 数控卧式车床 84581100
063 车床 84589900
064 轧辊磨床 84609090
065 热模锻压力机 84621090
066 单、双点闭式、开式压力机及单、双点拉伸式压力机 84629100
067 冷室压铸机 84629900
068 大理石、花岗石开采及加工设备 84649000
069 木材削片机 84659600
070 长材刨片机 84659600
071 单板、成材干燥机 84659900
072 集散型控制系统 84712031
073 水力旋流器 84741000
074 侧鼓式跳汰机 84741000
075 水泥生产窑外分解成套设备
取料机、布料机 84741000
立式磨、辊压机 84742000
076 水泥混凝土搅拌站 84743100
077 日用制瓶机 84752000
078 注塑机 84771010
079 塑料、橡胶挤出机 84772000
080 双复合胎面挤出机 84772000
081 塑料薄膜吹塑机及塑料中空容器挤吹式成型机 84773000
082 轮胎外胎成型机 84775100
083 炼胶机和辅机 84778000
084 塑料造粒机 84778000
085 硫化机 84778000
086 烟草加工及制作机器 84781000
84789000
087 金属铸造用型箱 84801000
088 模具(汽车、家用电器) 84804100
089 塑料或橡胶用注模或压模 84807100
090 大型减速机 84834000
091 水电成套设备 85023000
092 电力变压器 85042320
093 直流稳压电源 85044011
094 交流稳压电源 85044012
095 不间断电源 85044020
096 变频调速装置 85044090
097 电压、电流互感器、电抗器 85045000
098 电阻焊缝自动制罐设备 85152100
099 直缝、螺旋焊管机组 85152100
100 手弧焊机 85153100
101 电子束焊机 85158000
102 电话机(含磁卡电话机) 85171000
103 电传机 85172000
104 光纤通信系统 85174011
105 PCM复接设备 85174011
106 用户环路载波设备 85174090
107 图文传真机 85178211
85178212
108 电子音频功率放大器 85184000
109 广播电视微波传送设备 85251010
110 广播电视发射及差转设备 85251010
111 数字微波通信信道设备 85251090
112 数字式卫星通讯地面站 85252019
113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含蜂窝、集群、无线寻呼、一点多址) 85252021
85252022
85252029
85279011
85279012
114 固定、移动、手持式无线电台 85252099
115 单边带电台 85252099
116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 85252099
85291020
85299091
117 黑白摄像机 85253090
118 电视共用天线及电缆电视分配系统 85299089
119 消防灭火、报警装置 85311000
120 六氟化硫断路器(含组合电器) 85352900
121 输变电保护装置 85353000
122 避雷器 85354000
123 用于电压在500千伏及以上线路的全封闭
组合式高压开关装置 85372010
124 其他用于电压超过1000伏线路的电力控制
或分配的盘、板、柜及其他基座 85372090
125 非频率合成器型信号发生器 85432010
126 电缆 85445910
127 光缆 85447000
128 起拔道捣固车 86040090
129 拖拉机 87011000
130 牵引车(除汽车牵引车外) 87013000
87019000
131 电动轮自卸车 87041010
132 压裂车、混砂车 87059090
133 油船 89012000
134 冷藏船 89013000
135 其他机动货运船舶及客货兼运船舶 89019010
136 机动捕鱼船、加工船及其他加工保藏
鱼类产品的船舶 89020010
137 拖轮及顶推船 89040000
138 挖泥船 89051000
139 高速摄影机 90071900
140 正射投影仪 90083000
141 彩色胶卷洗印、扩印、放大设备 90102099
142 测距仪 90151000
143 经纬仪 90152000
144 海洋重力仪 90158000
145 单导心电图机 90181100
146 医用超声显像诊断仪 90181920
147 牙科治疗设备 90184100
148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ECT) 90189090
149 医用X线诊断机组 90221190
150 X射线探伤仪 90221900
151 直线加速器 90222100
152 伽玛射线探伤仪 90222900
153 电子式弹簧拉压试验机 90241000
154 高频拉压疲劳试验机 90241000
155 布、洛、维式硬度计 90241000
156 电磁流量计 90261000
157 气体分析仪 90271000
158 色质谱联用仪 90272000
159 紫外分光光度计 90273000
16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90273000
161 付利叶红外分光光度计 90273000
162 使用光学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及其他仪器及装置 90275000
163 核磁共振波谱仪 90278000
164 X射线衍射仪 90301000
165 数字万用表 90303190
166 数字频率计 90304010
167 光纤光缆测试仪(含光时域反射计,光纤熔接机,
光功率计,光源) 90308990
168 动平衡机 90311000
169 三座标测量机 90318000
170 汽车监理自动检测设备 90318000
171 单/多回路调节器 90328900

附件三:机电产品进口申请表
编号:
--------------------------------------------------------------------------------------
|1.申请进口单位主管部门(地区): | |
| | |
|-------------------------------- |4.申请单位经办人: |
|------------------------------------|----------------------------------- |
|2.申请进口单位: |5.电话: |
| | |
|-------------------------------- |6.邮政编码: |
|------------------------------------| 年 月 日(申请单位签章) |
|3.申请进口单位地址: | |
| | |
|-------------------------------- | |
|------------------------------------|--------------------------------------------|
|7.贸易方式: |8.进口目的: |
| ------------------- | ----------------------- |
|9.外汇来源一: |10.用汇额一: 万美元 |
| ------------------- | -------------------- |
|11.外汇来源二: |12.用汇额二: 万美元 |
| ----------------- | -------------------- |
|------------------------------------|--------------------------------------------|
|13.到货口岸(具体关名): |14.对外签订合同单位: |
| | |
|-------------------------------- |----------------------------------- |
|----------------------------------------------------------------------------------|
|15.项目名称: |
| ------------------------------------------------------ |
|16.项目类别: |
| ------------------------ 17.项目所属行业: |
| ----------------------- |
|18.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单位和文号: |
|----------------------------------------------------------------------------------|
|19.进口产品明细: |20.进口金额合计: 万美元 |
|(见附表,共 页) | |
|------------------------------------|--------------------------------------------|
|21.产品名称|22.型号规格|单位|23.|24.金额|25.原产|26.商品编|
| | | |数量 |(万美元)| 地 |码(H.S.) |
|--------------|--------------|----|------|----------|----------|------------|
| | | | | | | |
|------------------------------------|--------------------------------------------|
|备| |地区、部门机电产品 |
| | |进口办公室意见: |
|注|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
--------------------------------------------------------------------------------------
说明:申请进口“单机”不需要填写第15、16、17、18项。

机电产品进口申请表附表
申请编号: 共 页第 页
--------------------------------------------------------------------------------------
|1.申请进口单位主管部门(地区): | |
| | |
|-------------------------------- |4.申请单位经办人: |
|------------------------------------|----------------------------------- |
|2.申请进口单位: |5.电话: |
| | |
|-------------------------------- |6.邮政编码: |
|------------------------------------| 年 月 日(申请单位签章) |
|3.申请进口单位地址: | |
| | |
|-------------------------------- | |
|------------------------------------|--------------------------------------------|
|7.贸易方式: |8.进口目的: |
| ------------------- | ----------------------- |
|9.外汇来源一: |10.用汇额一: 万美元 |
| ------------------- | -------------------- |
|11.外汇来源二: |12.用汇额二: 万美元 |
| ----------------- | -------------------- |
|------------------------------------|--------------------------------------------|
|13.到货口岸(具体关名): |14.对外签订合同单位: |
| | |
|-------------------------------- |----------------------------------- |
|----------------------------------------------------------------------------------|
|15.项目名称: |
| ------------------------------------------------------ |
|16.项目类别: |
| ------------------------ 17.项目所属行业: |
| ----------------------- |
|18.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单位和文号: |
|----------------------------------------------------------------------------------|
|19.进口产品明细: |20.进口金额合计: 万美元 |
|(见附表,共 页) | |
|------------------------------------|--------------------------------------------|
|21.产品名称|22.型号规格|单位|23.|24.金额|25.原产|26.商品编|
| | | |数量 |(万美元)| 地 |码(H.S.) |
|--------------|--------------|----|------|----------|----------|------------|
| | | | | | | |
|------------------------------------|--------------------------------------------|
|备| |地区、部门机电产品 |
| | |进口办公室意见: |
|注|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
--------------------------------------------------------------------------------------
说明:申请进口“单机”不需要填写第15、16、17、18项。
申请有编号: 共 页第 页
--------------------------------------------------------------------------
| | | | | |金额(万美元)|贸易国|商品编号|
|序号|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 | |
| | | | | |单 价|总 价|或地区|(H.S.) |
|----|--------|--------|----|----|------|------|------|--------|
| | | | | | | | | |
--------------------------------------------------------------------------


国家计委、民政部关于民政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问题的复函

国家计委 民政部


国家计委、民政部关于民政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问题的复函
国家计委、民政部



内蒙古自治区计委、民政局:
你们“内政计基字[1980]第77号”《请求增拨民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的报告》收悉,现答复如下:
国务院“国发[1980]第33号”《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中,已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即“地方的基本建设投资……归地方财政支出”。地方民政部门的基本建设属于地方基建,所需资金,应由自治区在财政包干范围内根据国家
规定的资金渠道统筹安排。



1980年6月22日